患者为53岁女性,2020-07行“经腹子宫广泛切除术+双侧输卵管卵巢切除术+盆腔淋巴结清扫术+腹主动脉旁淋巴结活检术”,术后病理示:子宫内膜子宫内膜样腺样癌,中分化(FIGO 2级)。
术后在外院行紫杉醇脂质体+卡铂静脉化疗2周期,后复查CT提示全身多发转移。于2020-09-26在外院行多柔比星脂质体+贝伐单抗治疗1周期,2020-10-09因头颅MRI示:左侧顶枕叶、右侧小脑半球多发微出血灶后续暂停化疗。
2020-10-19至2021-05-14在外院行6周期细胞免疫治疗。后因复查CT发现右侧耻骨及双侧肾上腺病情进展,于2021-06-12、2021-07-19起行异环磷酰胺联合依西美坦治疗2周期,于2021-07-08起行右耻骨病灶放疗,Dt 5Gy*10f。2021-08-18行复查提示肾上腺转移瘤较前进展,右侧耻骨骨质破坏及周围软组织肿块放疗后缩小。
患者经知情同意后入组我科“R-ISV-RO”临床研究,于2021-08-30起行右肾上腺转移瘤局部放疗,累计放疗剂量:PTV 4Gy*3f,PGTV:6Gy*3f,并于2021-09-01、2021-09-06行第1、2次彩超引导下右肾上腺病灶瘤内注射RO免疫佐剂治疗,2021-09-01行PD-1单抗治疗1周期。患者于2021-10-14再次行右肾上腺转移瘤放疗,共完成处方剂量:PTV:4Gy*1f,PGTV:6Gy*1f,于2021-10-14、2021-10-19行第3、4次彩超引导下右肾上腺病灶瘤内注射RO免疫佐剂治疗,2021-10-15行PD-1单抗治疗1周期。
2周期后评价疗效,目标病灶明显缩小,疗效评价为PR,非目标病灶也有缩小。无明显治疗相关不良反应。
图1 标尺处为目标病灶(左图为治疗前;右图为治疗后)
图2 箭头处为非目标病灶(左图为治疗前;右图为治疗后)
图3 箭头处为非目标病灶(左图为治疗前;右图为治疗后)
讨论:
肿瘤疫苗是近年来肿瘤免疫学发展最具有应用潜力的方向之一,在前期的研究中,我们团队开发了一种新的原位疫苗配方,由两种免疫佐剂组成,都是免疫激活剂,具有协同治疗作用,可以活化肿瘤微环境中的 T 细胞。瘤内注射该疫苗的优势在于:1、可促使肿瘤本身提供抗原,使免疫逃逸最小化,并且避免了抗原的鉴定;2、直接瘤内注射这两种免疫激活剂需要相对较低的剂量,可以避免因全身给药而产生的免疫毒性。
放射治疗具有将肿瘤转化为个体化原位疫苗的能力,瘤内注射免疫活化制剂可增强 T 细胞免疫和固有免疫,减少免疫抑制因素,两者联合作为经典的原位疫苗手段,可增强肿瘤特异性免疫,并产生远位效应。与此同时,PD-1 单抗和 CTX可改善肿瘤微环境的免疫抑制状态,与上述各治疗方式之间产生协同作用,可以激发系统性抗肿瘤免疫,并诱导长期免疫反应。
本例患者为子宫内膜癌晚期,多线治疗后,已无标准治疗方案。“R-ISV-RO”原位疫苗技术旨在更直接地刺激肿瘤释放特异性抗原,启动抗肿瘤免疫的系统反应,并获得长期免疫反应。该例病人在进行原位疫苗注射后注射病灶较前显著缩小,非目标病灶也有不同程度缩小。我们分析各病灶缩小到幅度,可以肯定的是瘤内注射发挥的原位免疫抗肿瘤作用发挥了主要作用,没有注射的肿瘤病灶也有缩小,提示远位抗肿瘤免疫效应或全身给予的PD-1抗体也起到了一定作用,体现了该治疗模式的合理性和光明的应用前景。
撰写:王晓露(南京大学医学院附属鼓楼医院肿瘤中心 医师);李茹恬(南京大学医学院附属鼓楼医院肿瘤中心 主任医师 博导)
修改:刘宝瑞(南京大学医学院附属鼓楼医院肿瘤中心 主任医师 博导)
长按下方二维码关注
刘宝瑞肿瘤医疗网络平台

南京大学鼓楼医院肿瘤中心 主任医师 教授
专注于肿瘤个体化及靶向药物治疗
新抗原疫苗及靶向免疫治疗
精准放疗及中西医结合治疗

欢迎各种形式的原创转载,转载请联系:
微信号:roubaokai
邮箱:yuaizf@126.com
原文始发于微信公众号(刘宝瑞肿瘤医疗网络平台):“R-ISV-RO”原位疫苗技术使晚期子宫内膜癌患者显著获益
评论