李**,男,67岁
患者因“进食哽咽感2个月”于2020-03-09至我院查胃镜提示:贲门见环周不规则溃疡,贲门狭窄,触之易出血,活检病理示:(贲门):低分化癌,符合低分化腺癌。免疫组化示:癌细胞表达Her2(0),VEGFR2(+),E-cadherin(+++),MLH1(+),PMS2(+),MSH2(+),MSH6(+),AFP(-),P53(+++),NY-ESO-1(-),Ki67(约70%),PD-L1(SP142)(肿瘤细胞-,间质淋巴细胞约10%+),MUC2(-),MUC5ac(局灶+),MUC6(++),CD10(+),CDX-2(++)。原位杂交:EBER(-)。CT示食管末端及胃贲门处胃壁明显增厚伴周围多发淋巴结,部分轻度肿大,考虑胃癌,影像学分期cT4N4Mx。钡餐示贲门部占位性病变伴溃疡形成可能,考虑贲门癌并累及食道下端可能。
治疗经过:
2020-03-26行白蛋白紫杉醇+抗PD-1抗体+替吉奥方案化疗一周期
2020-04-20始行三维适形调强放疗(胃部病灶及胃周淋巴结45Gy:1.8Gy*25f)
放疗期间同步配合抗PD-1抗体+白蛋白紫杉醇方案治疗
放疗结束后行一周期白蛋白紫杉醇+抗PD-1抗体+替吉奥
副作用:II°骨髓抑制(白细胞减少、血小板减少)、胸骨后轻度烧灼感、纳差
生活质量:进食后哽咽感好转
治疗前后影像学对比
手术病理诊断结果 :
01.标本名称:转化治疗后全胃切除标本。
02.活检病理诊断:腺癌,低分化(原病理号B202004909)。
03.肿瘤治疗反应:病理完全缓解(修正Ryan分级:0)。
04.治疗后肿块所在位置:贲门小弯侧。
05.肉眼分型:溃疡型。
06.病变数量:1个。
07.病变范围:3.2cm*2cm。
08.手术切缘:手术标本两端切缘、断端切缘及送检"吻合圈"2枚,均未见癌组织累及。
09.脉管是否侵犯:脉管内未见癌栓。
10.神经是否侵犯:未见癌组织侵犯神经。
11.淋巴结:查见胃大弯侧淋巴结8枚,送检“1组”淋巴结4枚、“2组”淋巴结2枚、“3组”淋巴结2枚、“6组”淋巴结3枚、“8组”淋巴结2枚、“9组”淋巴结2枚、“11p组”淋巴结2枚、“12a组”淋巴结2枚未见癌转移。(经免疫组化评估)。送检“4sa淋巴结”、“5组淋巴结”及“7组淋巴结”示脂肪组织。
12.周围胃粘膜:中度慢性非萎缩性胃炎伴急性活动。
13.其他:送检“大网膜、4sb、4d”示脂肪组织。免疫组化:CK显示上皮细胞。
14.免疫组化:CD3(约35个/HPF),CD8(约25个/HPF),FOXP3(0-1个/HPF),Ki67(散在+),Her2(0),CgA(散在细胞+);淋巴细胞表达PD-L1(SP142)(60%+)。
点评:患者系HER2阴性、MSS、EBV阴性的局部晚期胃癌,经过同步化放疗联合抗PD-1抗体治疗后将其转化为可根治性切除,且术后病理完全缓解。这种综合的治疗模式使得该患者淋巴细胞的PD-L1水平由10%上调至60%+,术后病理免疫组化可见以CTL为主的淋巴细胞的浸润,这可能也提示了该患者对这种治疗模式有效的原因。
供稿:魏嘉(南京大学医学院附属鼓楼医院肿瘤中心博导 主任医师)
审校:刘宝瑞(南京大学医学院附属鼓楼医院肿瘤中心博导 主任医师)
原文始发于微信公众号(刘宝瑞肿瘤医疗网络平台):胃癌局晚期治疗新模式又一例获得病理完全缓解
评论